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

讓我開始接觸自家制麵包的明報專欄

市面麵包常見添加劑
明報 – 2011924日星期六上午5:26

【明報專訊】工業生產的麵包常含有多種添加劑,主要的作用,不外乎幾個﹕縮短製作的時間,優化麵包的質感、賣相,以及延長麵包的貨架時間。以下是其中一些需要留意的添加劑。預先包裝的麵包,可以在包裝袋上的標籤查看所用的材料。但新鮮的麵包,就不會有標籤。
防腐劑
延長麵包壽命
近日有兩間連鎖麵包店的話事人,因為麵包的包裝袋問題舌戰。一間解釋因為運送過程需要保證衛生,所以麵包一定要獨立包裝,另一個則說麵包都在店做的,沒有運送過程,故不需要有獨立包裝。其實除了極不環保外,獨立包裝還帶來另外一個問題。新鮮烘焗出來的麵包需要頗長的時間冷卻。還熱的麵包放入袋內,便會有水蒸氣將袋弄濕,麵包很容易發霉。故用膠袋包裝的,為了要防霉防菌,一般都會加入防霉劑,而最常用的是丙酸鹽(propionate),如丙酸鈉(添加劑281)或丙酸鈣(添加劑282)。這些化學物質的主要用途在於防菌、防霉的滋生,增加麵包的貨架時間。丙酸鹽類防腐劑已被證實能導致兒童的過度活躍行為,包括容易急躁、不能專注、睡眠質素差等(Dengate:2002ci)。至於有自設工場的麵包店當然也可能會用這些防腐劑,但因為沒有標籤,消費者是沒有方法得知的。筆者有一個想法,就是如果麵包店可以提供這些資料,對消費者會是一個很大的方便!
麵包改良劑(bread improver
優化口感
通常用在工業生產的麵包,目的是縮短製作的時間、優化口感。所有能對麵包的質感、味道等有改良作用的天然或化學物均可稱作麵包改良劑。最原始的做法是將一小部分的麵團預先發酵大約24小時,令酵母產生一些天然的物質,如酶、氣體等,便已是很好的改良劑了。但在製造麵包的過程,要存放大量麵團是一個問題,製作時間那麼長又是另一問題。故大部分都會用改良劑幫一把。不同改良劑的成分可以有很大的分別。其中一些還是很有問題的。例如溴酸鉀(potassium bromate),一直是改良劑成分的化學物質之一,近年被發現是致癌的。因為這個原因,很多國家,如歐洲各國、亞洲包括中國等都禁用,但在美國,還是被廣泛使用的。麵包改良劑能增加麵包的韌度、體積和麵包製造過程的穩定度。一些麵包放進口便會「黏埋一嚿」,便是加入過量改良劑的結果。自家做的麵包不加改良劑,是不會有這種效果的!
反式脂肪
增心血管病風險
烘焙的食品,如蛋糕和中式甜包等都會用上比較多的脂肪。家裏做麵包,通常會用牛油或橄欖油等。但麵包商因為各種原因(如成本),都會選擇氫化了的脂肪。植物油如大豆油、芥花籽油等的成本比較便宜,但可惜都有一個問題,便是含有大量容易氧化的多元非飽和脂肪,很容易因氧化而油膉。油商會將這些油氫化,變成半固體狀。這些油正好可以在食譜代替牛油。但近年,科學界有大量數據指出這些油對健康的害處,包括大大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。現時已包裝食品必須列明反式脂肪的含量。但新鮮麵包就不會有這些資料。
麵粉漂白劑 慳時間
剛磨好的麥粉是不能用來製造麵包的,因為蛋白質的結構問題,會發酵發得不好,麵團體積不夠大,而且很難定形。這些麵粉需要經過一個「成熟期」,由空氣的氧氣將其中的蛋白質氧化。這個自然發生的過程,需要數個星期,而且並不容易掌握。時間加上技術問題,大多數工業製的麵包用的麵粉都是經過化學物質漂白的。用的包括過氧苯甲、二氧化氯等。氧化程序還能將麵包的天然黃色的胡蘿蔔素氧化,故有漂白的效果。
色素 鮮色得嚇人
本來麵包是很少會加入色素的。但近年在超市中找到一些黃黚黚的饅頭,實在嚇人(一個笑話就是關了燈都一定還看得見)。用的色素是日落黃(添加劑110),是會引致兒童過度活躍的(McCann:2007kf)。
添加劑有多種多樣,有可吃也有不可吃,詳情可登入www.goodfoodwatch.com參詳
參考資料•Dengate, S., & Ruben, A. (2002). Controlled trial of cumulative behavioural effects of a common bread preservative*.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, 38(4), 373-376.
•McCann, D., Barrett, A., Cooper, A., Crumpler, D., Dalen, L., Grimshaw, K., Kitchin, E., et al. (2007).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-year-old and 8/9-year-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: a randomised, double-blinded, placebo-controlled trial. The Lancet, 370(9598), 1560-1567.
註﹕筆者與麵包機製造商或其代理沒有任何商業上的關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